据媒体报道,今年元旦,虽然国内旅游业受到零星疫情的影响,但人们的旅游兴趣并未减少,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各个景点。元旦假期是人们探亲访友、外出游玩的高峰期,也是人们聚集和流动的频繁期。为确保万无一失地防控疫情,各地景区仍将保留和限制高层流放,并延续“75%”政策,鼓励人们提前规划,错峰出行,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,“预约旅游”已经成为景区管理和人们新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。疫情爆发后,文化部、旅游等部门也多次发文倡导在景区实行预约制:
随着“预订时代”的加速到来,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未来,如何利用“预订”实现旅游景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,从而更好地提升游客体验,已经成为摆在各方面面前的重要问题。
预约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
除了疫情防控的考虑,对于很多景点来说,预约旅游有效的减轻了他们的管理负担。"过去,在周末,狭窄的石板小巷挤满了人。"浙江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姚杰表示,长期以来,乌镇的交通压力一直很大,给景区和游客带来了一些问题,疫情期间预订旅游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。专业人士表示,通过预订旅游,景区可以更好地控制人流,加强精细管理,提高服务水平。此外,从景区保护的角度来看,文物保护、生态等景区也可以通过保留和流量限制,避免人流过多对景区造成损失和破坏。实行预约制是景区和游客的“双赢”。
有些景点不愿意实行预约制。虽然预约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景区的管理负担,但是对于一些绩效导向的景区,预约、限流等措施会大大降低景区的收益,这些景区不愿意实行预约制度;疫情爆发后,虽然文化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积极倡导各地实行预约制,但仍有景区有幸执行这一政策,在疫情防控严格的情况下不执行或只执行,给人们的出行增加了多重风险。另外,对于一些不追求客流或者客流很少的公益景区,他们对订票系统的态度更“佛性”,不积极拥抱互联网。
预订后景区后续管理跟不上。实行了聘任制,然后呢?很多游客反映提前一天预约后无法入园或体验一些项目,相关信息未能实现在线同步;我以为用手机提前预定门票登记信息可以节省时间,但是在景区门口,我不得不排队换纸质门票,或者当场再次扫描实名登记,接受繁琐的查验流程;预订受到限制后,客流仍然有增无减,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,景区管理跟不上,导致服务效率低下,游客体验大大降低。
普通游客没有预订意识。有的游客没有提前规划的习惯,认为预约麻烦,或者预约限制了行程;有些游客不擅长在线操作,甚至觉得在线预订和扫码增加了自己的负担,不如现场办理方便快捷...总之,国内游客的旅游习惯还停留在“随你说走就走”和“窗口办理”阶段,预订意识较弱。
各方需要共同努力
对于景区,一方面要做好前端预订。预订系统的设计必须方便易用,对微信、美团等常见应用开放,避免游客在购票、入场、退票等基本服务中遇到困难;同时,预约系统最好实现分时预约,这样景区内的人流更加可控;其次,景区需要加强预订旅游宣传工作,要求虚心,加强与机票预订相关互联网平台的合作,让游客提前了解预订信息;游客入园、购票等管理工作也可以与平台结合,简化游客入园流程,最终达到提升游客体验的目的。另外,预订后景区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必须跟上,即通过预订实现自身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。比如通过掌握预约人数,做好景区内的人员匹配,提高服务效率;利用旅游大数据向游客精准推送服务和产品,或者改善服务中的不足等等。打造“智慧景区”,旅游预订只是开始。
无论如何,预订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。无论采取什么措施,以人为本都必须是行动的基本取向。只有政府相关部门、景区、平台和普通游客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预订旅游的发展,才能真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,有效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收益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