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区靠山吃山还能坚持多久,智慧景区改变有多大?
发布时间 2021-06-24 20:06:38 易买票

旅游常被称为“游山玩水”。中国地大物博,山多有特色。登山是经久不衰的旅游项目之一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占很大比例。目前全国3A及以上景区3000多个,其中山地型景区1000多个,占总数的1/3。许多名山大川久负盛名,如三峡、三山五岳、四大佛教名山、桂林山水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。

山地景区发展的痛点在哪里?如何在竞争产品众多、差异相似的市场形势下脱颖而出?在此,我想详细分析一下各个山地景区的案例,梳理一些发展方向和经营规律,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。

 

目前很多景区都建设了智慧景区,智慧化的投入确实给景区带来了大的变化。依靠智慧售票系统和闸机的集成,提高了门票的发放和管理效率;通过智慧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景区各个区域的状态,了解景区热点;通过智慧大数据系统,为景区防灾减灾、保障景区安全等提供更准确的预警

景区应收集游客的基本信息,如游客的主要来源地区、年龄分布、渠道状况、消费状况、热点等,通过智慧景区系统,并通过数据分析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了解景区主要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。根据这些分析结果,可以作为今后改进和迭代产品的依据,同时智慧景区的投资也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
 

1.激烈竞争

 

山地景区多,客户群体有一定程度的重叠,必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周边其他山地景区游客的分流。为了吸引游客,各景点都在全力推出新的产品和体验。但这些景区近几年的新产品无非是玻璃栈道、玻璃桥、灯光秀,或者结合宗教打造宗教名山,或者与演艺公司签订演艺合同。虽然在产品文化和质量上有一些差异,但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。

比如2011年张家界天门山推出玻璃栈道以来,近几年全国各地修建了数百条玻璃栈道和玻璃桥梁,明年可能达到200至300条。不知道这种毫无新意的低级复制,会不会成为未来中国山地景区的标准。由此也可以想到中国宗教景区的大佛造风。据统计,四大宗教名山大多也有大佛建成。为什么中国的景点创作如此缺乏创意?近几十年创新产品和项目的案例很少。只是看到一个成功的产品后,他们争夺无脑抄袭,重复着激烈但低级的竞争。

 

2.风景区的发展有其局限性

 

山岳型景区的创作缺少一个思维的先锋。目前业内仍有一些观点坚持认为,山区景点观光并不落后,“百年观光不会被淘汰”。观光旅游一直属于旅游业的初级阶段。如果坚持观光旅游的理念,旅游产品只会停滞不前,最终落后的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。

众所周知,山地景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,很多名山都以珍贵著称。即使观光旅游再发达,也只能接待少量游客,多一点的人可能会“抬头看屁股,低头看脑袋”,容易出事故。此外,观光旅游倾向于从上到下爬山,风景优美但缺乏经验。许多大山资源丰富,但只能爬山一天。围绕低水平观光旅游打造的原创产品和业态,并不能进一步增加额外消费,更谈不上提升游客过夜率。景区的发展不能老套,景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也不能彻底改变思维,这样会不利于景区的发展。

 

3.靠票经济

 

关山门收门票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山地景区收入模式,也是最容易盈利的方式。多年来,旅游产品缺乏进步,使得大部分景区始终依赖于“门票经济”(包括一些包括缆车在内的“按需”收费)。每隔几年提高门票似乎是一些山区景点的常见做法。但是现在,随着多年的持续涨价,机票涨价的空间越来越小。与此同时,舆论和政府监管也使得利用公共资源提高价格和盈利更加困难。随着景区之间竞争的加剧,他们甚至可能被迫打折出售。只能靠“门票”来获取收益的景区,早晚会走到尽头。

 

4.淡季的问题

 

和大多数景点类似,山地景点也有明显的旺季。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四个不同的季节,季节和天气都是人类无法控制的。再加上节假日和寒暑假的影响,形成旺季是自然和经济规律。结果,旺季过后,酒店和客栈都被冷落,小店纷纷倒闭,大量员工失业,分散谋生,一派萧条衰败的景象。

然而,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,消费升级和需求升级已经成为一大趋势。在很多知名的山区景区,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基础设施规划和投资,交通条件良好,包括高速公路,甚至可以直达高铁。现在准入条件这么发达,一个优质景区的辐射范围和潜在的旅游群体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,同时竞争的产品也远远超出了过去。如何利用自身优势,打造创新的旅游产品,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短时间、短距离的度假体验,是各景区经营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。我相信对于一个优秀的旅游产品来说,旺季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的。

 

5.找准位置

 

找出目标客户,分析一、二级客户的消费能力、消费习惯、消费偏好,创造产品,是任何一个景区的基础。怎么找到这个位置?一是基于对游客及其周边的长期了解和景区工作的实际经验,二是做好市场调研,三是对大数据做深入分析。

 

6.系统创建景点

 

结合多次调查和以往的研究,发现有些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只想引进某种业态或者某种产品。事实上,格式的创建和选择需要与景区本身的资源和现有的格式相关,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设计。

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些著名的酒店和演艺业态。如果没有足够的酒店和床位,就没有提高景区过夜率的依据。但是,缺乏体验内容的产品,空荡的酒店不会被占用,大量酒店客房会空置而亏损。但是为了增加晚上的吸引力,晚上不表演艺术还能干什么?

 

其实没有哪种商业形式是单独存在的,景区的建设需要创新产品和多种商业形式的结合。商业形式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,必须以整体思维来构建。这个理念需要在景区建设中始终贯彻。

 

7.扩大景观和吸引力

 

目前大部分景区还在想着怎么把景区扩大,甚至想着人工造景等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。事实上,山上的大部分风景都不需要改变。由于环保要求和历史遗迹,核心景区无法大规模建设,客流量有限。很难改变传统的参观几个著名景点的方式。

 

如果出来游览名山是登山的固有思维,那么把名山主景区作为一个标志性景点和整个景区的背景画,在其他周边山区或山脚探索更多新的景观和景点,打造一系列可以沉浸体验的不同项目,同时串联景观道路和徒步旅行路线,从点到面,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发展方向?

 

立即咨询领取智慧景区建设解决方案

点击下方文字 自动复制微信号
15629900190(点击复制)